製作『南迴鐵路工程及路線介紹』專題的同時,紛紛擾擾多時的高速鐵路終於在95年12月24日晚間,由交通部記者會上正式宣佈已經通過通車標準,順利的話將在96年元旦
,正式通車,台灣的陸上一日生活圈,即將開啟新頁!

台灣的鐵路史,有三次的空間革命,第一次的革命,是西元1908年(明治41年)台灣南北縱貫線完工,這條由日人在滯台後十年間就完成的鐵路線,充分的展現了日人治台的決心,也讓台北高雄間,用一條鐵路就能貫通,南北聯成一氣,大大加速了當時的經濟發展;第二次的空間革命,就到了民國50年代,台灣鐵路局引進了『飛快車』號,這讓當時台北到高雄五小時五十分就可到達,這樣的速度,讓南來北往的行旅,得以在一天之內,於夜晚回到早上出發的地點。這一次,在即將通車的台灣高鐵完成後,北高行駛時間縮短到九十分鐘上下,台灣島內的時空距離將更加縮短,是為台灣陸上交通的第三次劃時代革命。
時代在改變,陸上行旅也要不段的進步,2006年是台灣交通上頗多新聞紛紛擾擾的一年,高鐵的通車從年頭吵到年尾,不管是事故還是通車與否天天都是新聞,南迴鐵路的『搞軌案』在上半年成為台灣人民天天觀賞的超級肥皂劇,台鐵的不停改點、女性車廂、還有北基間的事故不斷,天天幾乎都可以看到有關鐵路的新聞

通車藝術 台灣獨有

看到社會大眾對高鐵通車的安全性、作秀與否吵個沒完,我心中不禁莞爾,在台灣『只通車、不營運』得通車典禮,在台灣鐵道歷史早已見怪不怪了,在台灣通車與否並不重要,其中夾雜的政治、社會因素,才是真正的重點,而『通車』藝術的最高極致表現,就是南迴線

1992年(民國81年),屏東枋寮-卑南間的南迴線正式完工通車,卑南站同時改名「台東新站」,用火車畫台灣一個圓的夢想終於實現,不過通車之時碰上國大代表選舉,於是為了彰顯政績,先行於該年12月16日舉辦通車典禮,不過當時,許多零星工事及相關配備並未完工,且交通部也尚未履勘通過,舉辦了通車典禮卻不開放營運引來了輿論撻伐,為了平息眾怒,當時的台灣省政府及台鐵想出了『免費試乘』的超級大請客活動,完全無視交通部未履勘通過的事實,最後在交通部的強烈警告之下,最後於該月25日再度『停駛』,一直到第二年交通部可可之後才正式營運

看到高鐵通車紛爭,我想很多人都忘了十餘年前通車的南迴線,這條十四歲的年輕鐵路,我常說他是一條被遺忘的鐵路,要不是『南迴搞軌案』再這一年的沸沸揚揚,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已成廢墟的小站內獅站,不知道南迴線的站位配置,沒有記者加油添醋的報導,有著大山大水的南迴線,我想再一個十年也沒人會去注意南迴

台鐵的南迴線興建計畫,是一個未經評估,只知妝飾外表的荒唐計畫,總歸而論,目前營運狀況不佳的南迴線有幾大原因

(一):營運效應評估太過樂觀
南迴線的興建似乎並未對附近的設站點人口密度配置,拿香蘭車站和內獅車站為例,兩站鄰近的香蘭社區及內獅社區,都是僅有數百人的小村落,但是在興建南迴線時,竟然花了近億元去興建大站設備,以至於在興建後,僅數年,就遭到降等或廢站,富麗堂皇的外表顯的不倫不類
此外,單線鐵路的南迴線,在許多車站興建之初都見有相當多的站內股道,看來似乎為了貨運運輸之用,不過通車後公路運輸已逐漸發達,股道失去作用,能拆的都拆了,目前僅有幾大站擁有多股軌供車輛交會,其餘大多都僅剩一通過線,徒留諾大站房
(二)缺乏後續配套計畫
不管是任何鐵路、公路,以及任何運輸,畢竟已經花了大成本,在營運考量下一定要有相關配套措施,用以活絡地方產經為先,即將完成的台灣高速鐵路,除了商務旅客的服務外,也已有腦筋動的快的業者,推出了高鐵沿線景點之旅,就是一個例子,而台鐵近年來推出的墾丁之星(總裁一號),東方美人(溫泉公主號)或寶島之星觀光列車,以旅行業者的合作,達到鐵道旅行的效益,是台鐵近年來的轉型典型,而花了大錢興建的南迴線,多年來遭政府及台鐵主事者遺忘,一遇虧損就以降等廢站的方式企圖降低營運成本,但仍無法改變頹勢,終使冷冷清清,而近年來台鐵見鐵道旅行風氣大開,於是乎提出規劃,以枋山站為起點,興建「枋山線」支線鐵路,但計劃提出後發現恐無法與屏鵝公路的交通運輸相抗衡,營運效益有限,於是乎仍在紙上談兵,南迴線繼續冷清

(三)從台北看天下的決策盲點
台鐵的許多決策,都是在台北的辦公室中開會決定,許多年前,台鐵發行學生月票,收費的標準,是以『通勤電車』的票價收費,但是,台灣當時除了西部幹線外,其他路段通通未完成鐵路電氣化,許多民眾及學生,仍搭乘無空調的普通列車通勤,根本沒辦法享受到電車的福利,但是他們必須要收電車的價錢,施行後沒多久引來全民強烈不滿,輿論撻伐,立委抨擊,終使台鐵不得不想出配套方案來解決

台鐵的公務員心態,許多民眾早已了解,從發生事故的處理態度,列車延誤的被人詬病,服務態度惡劣的時有所聞,終致台鐵這家百年老店連連虧損,而南迴線在通車之後,不像北高線般的通勤效益,也沒有北花線般的充滿商業價值,現今的民眾往來臺東觀光,多半都以台北南下,相對的南迴線班次不多,雖然時間縮短,但聯絡高屏間的南迴線除了假日外,許多時段乏人問津,而線上許多設計,也充分了展現了『台北看天下』的心態及『大中國』思想,建築缺乏當地風情,四四方方的沒有特色,唯一算是有特色的內獅站,卻是充滿中國風味的屋簷,在充滿南國及原鄉風味的南迴線興建的這些車站,實用性極差,加上廢站降等後的荒廢景象,更顯台北看天下的諷刺



結語:欣賞台灣鐵路之美
軌道、是時光的流逝,南來北往的旅客,有著不同的心情,而車站,更是充滿了悲歡離合,是許多人的記憶所在,為了報告於十一月底,五度探訪南迴,晨曦的普通車上,一年比一年冷清的人潮,發現南迴線這條比我還要年輕的鐵道,未老先衰
高鐵通車的新聞鬧的滿城風雨,而十餘年前的南迴線,他通車時不亞於高鐵的新聞性,又有哪幾個人記得?如果以現在的時空因素,政治背景來看,南迴『只通車不營運』,或是通車前的總統專車通行,以及不顧交通部未履勘通過,就放行民眾試乘等現今看來脫序的行為,要是在現在,總統應該已經被罵翻,而且已經不知道有幾個首長,要因此下台謝罪!
研究了台灣鐵路史,就是研究台灣的歷史,在我找尋資料的這段時間裡,可以從鐵路的興建過程中,發現當時的政經情勢,也可以發現地方地理特色,這就是我這段報告中最大的收穫,所以誰說台灣沒有歷史?誰說台灣沒有自己的文化?只有固步自封和瞧不起自己土地的人,才會有這樣的感覺
 很喜歡台灣的鐵道,喜歡那種親近的感覺,喜歡那種人與人之間盡在不言中的互動,喜歡那種大山大水的震撼,我在高中的時候開始鐵道旅行,有時獨自一人,更多的時候,是成群結隊,在那個課業壓力大的年代,一個月可以出遊三四趟,走在鐵路相間的阡陌縱橫間,讓我暫時忘掉煩憂,也度過了那段慘綠的青少年時期,報告整理各路線資料的時候,有好幾次再度浮現當時遊歷的情形,然後感動,必須停下製作的腳步,回味而無窮……
  有太多人的生活,與鐵道型影不離,他們或許是住鐵路邊,嫌鐵路噪音的沿線居民,或是每天鐵路捷運通勤,嫌誤點煩人的上班族學生族,還是靠鐵路吃飯,從事運工機電事務的鐵道員,抑或是根本不懂的鐵路,連搭都不會搭的超級路痴,事實上,大家如果能花一點點的時間,去觀察這由兩條鐵軌交織出來的鐵道線路,你會發現不論是鐵道本身還是窗外的一景一物,都將會是生活中的一大驚奇,在此建議大家,不彷利用零碎時間,來場短暫的鐵道之旅,或中途下車,或走馬看花式的遊蕩,都是不浪費時間,又省金錢的超值旅行
  不要管當前政治的紛擾,更不要管八卦緋聞,我相信,你絕對會在簡單和諧的旅程中,在中途下車的寧靜中,在人與人間的互動中,發現這塊土地最原始的聲音,發現最純真的感動

所以別等了,走出戶外,來場鐵道旅行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est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